文化领域热门课堂攻略,如何吸引关注上热门
如何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
1、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一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这样的调查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
3、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的几个字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还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如国画,在寥寥几笔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可以创造出悠远的意境。
意义:
1、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讲究崇尚伦理、注重人文理性、强调和谐观念、倡导忧患意识等等,学习和研究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进而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国民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思路指南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依据课程的总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了五个系列,分别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同时指出:“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这一要求为新课程的实施腾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教学挑战。
选修课程的设计,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其目的在于更好的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应该在落实好必修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必修课的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开设出既能符合学生兴趣和语文特点,又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选修课。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六个方面,能够较好地找到开设选修课的思路。
(一)基于文学体裁的开设思路
体裁,简而言之就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按照文学体裁的划分来编选文章,是语文教科书常用的编写 *** ,这一 ***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出发,能够很好地实现语文学习“文本”的条理性和互补性。受它的'启示,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也可以按照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分别开设出不同的选修课,如:
诗歌:《古典诗歌名篇选读》、《外国诗歌选读》、《中外哲理诗赏析》等。
散文:《文言散文选读》、《中国当代散文概说》、《杂文大家名篇选读》等。
小说:《港台小说欣赏》、《中国现代经典小说精读》、《鲁迅小说选讲》等。
戏剧:《〈一个都不能少〉电影剧本精读》、《中外戏剧选读》等。
需要注意的是,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宽广的世界,基于文学体裁的选修课开设思路,突出了作品的分类,而往往忽视了学习者以及学习方式等问题,因此,单一地从这一角度开设选修课,很难实现选修课多样化的特点。
(二)基于基本能力的开设思路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者必须形成的基本能力,高中语文必修课以“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涵盖了这些方面的要求,作为选修课,可以从这个角度开设选修课,在必修课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高,形成一个有益的补充系列,如可以开设这样的选修课:
听:《现代散文名篇朗诵欣赏》、《评书选播》、《古典诗歌朗诵欣赏》等。
说:《演讲与口才》、《朗诵的基本知识》、《说话的基本技巧》等。
读:《中外名著提要》、《莎士比亚戏剧选读》、《科幻小说选读》等。
写:《古典诗词创作》、《写作中的创新思维》、《怎样写新闻》等。
基于基本能力的选修课开设思路,围绕听说读写来展开,注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但还不能从更高的层面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必须借助其他开设思路予以补充。
(三)基于认识过程的开设思路
作为学习者,存在着一个伴随着学习规律的认识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个体为基点,逐步辐射到外面世界的过程,这个认识过程,简单地说,可以分为“个体——自然——社会——人生”这几个部分,以此作为选修课的开设思路,可以形成一个系列,并能够充分体现“以人(学习者)为本”的开课理念,如:
个体:《认识自我》、《〈从文自传〉精读》、《漫谈韩寒》等。
自然:《山水田园诗精读》、《景点名联赏析》、《名人名山名文》等。
社会:《广告词设计》、《经济随笔选读》、《××(社区)文化》、《当代流行歌词》等。
人生:《〈鲁滨逊漂流记〉精读》、《〈三国演义〉人物选谈》、《现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等。
基于认识过程的选修课开设思路,涉及领域较为宽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和打开学生的学习视野,让语文与学生生活形成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生活世界的繁复多样,因此,开设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语文课程的范围,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开设,致使课程游离于语文学习范围之外,否则就会丧失了语文课的基本特性。
(四)基于语文知识的开设思路
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和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基础。语文知识的范围很宽泛,涉及面广,为了便于分类,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三方面,以此为三个基点,又可以开设出不同类型的语文选修课。如:
语言:《常用修辞例谈》、《名句赏析》、《语言风格例谈》、《文言语法示例》、《成语分类鉴赏》、《普通话与广州话》等。
文学:《文章学基础》、《写作知识》、《文学的审美》、《 *** 文学的发展》等。
文化:《对联与书法》、《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汉字的构造与演变》、《民俗节日诗词》等。
基于语文知识的选修课开设思路,目的在于从知识的层面奠定学生的语文基础,这一类选修课,主要以老师的讲授为主。需要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不应该片面追求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突破,而忽视了对语文知识的积淀,应该很好地利用选修课的开设,进一步夯实学生语文知识基础。
(五)基于学习专题的开设思路
学习专题化是当前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专题进行接受、研讨和探究,是常用的学习方式,也是语文内容丰富性的一个内在反映,研究性学习的推广在这一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以此为借鉴,老师在开设这类选修课时,应该围绕语文学习的需要,选取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专题来开设,使语文学习更有针对性和趣味性,比如像这样的专题:
《古代诗歌中的写月诗》、《金庸笔下人物谈》、《中国古代寓言》、《语文常用工具书的使用》、《广州的饮食文化》等等。
专题选修课的开设,充分体现了选修课程拓展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开设时应重在专题自身的完整性和专一性,不一定要追求专题之间的系统性,这样可以打破许多框框,让学习专题鲜活起来。
(六)基于授课类型的开设思路
语文的授课类型有很多,如讲授课、活动课、交流课、观赏课等等,不同的授课类型,具有不同的上课方式与特点,根据这些方式与特点,我们可以开设出符合相应类型的选修课,以便促使学生在多方面感受语文,学会运用不同的语文学习方式,如:
讲授课:《逻辑基础知识》、《儒、释、道与中国文人》、《美学知识入门》等。
活动课:《采访与编辑》、《名剧片断表演》等。
交流课:《我看社会热点》、《××节目观后感》、《我喜爱的一本书》、《日记写作与交流》等。
观赏课:《影视欣赏》、《生活与观察》等。
在真正意义上开设选修课,本次课程改革尚属首次。新课程下的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既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的积累者、建设者和开发者,开设好选修课是高中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应该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要从学生实际和教师实际出发,真正达到更好的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的目的。上文分别从文学体裁、基本能力、认识过程、语文知识、学习专题、授课类型等六个方面归纳概括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思路,应该说,这六个思路有时互为包涵,但更多时互为补充。通过这六条思路,我们能够更好地丰富和拓展高中语文新课程里的五个系列,为选修课的丰富与繁荣,为学生的多样化选择和个性化发展准备最充分的条件。
当然,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真正实施,除了开设出好的选修课外,还有许多相关的环节需要处理好,比如选修课的教材编写、体系建构、教学评价等等,只有这几个方面完整统一之后的选修课,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以适应及满足其兴趣和潜能、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②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版。
③秦训刚、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版。
④王晓晖、周娜、严虹焰、何平、严先元编著: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⑤朱慕菊主审,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版。
中小学如何做好校园文化建设?
中小学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媒介体现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或进行主题创作。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绿化美化净化校园,使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潜在育人功能。要建设好校史陈列室(或荣誉室)、心理辅导室和共青团、少先队室,重视图书馆(室)、阅览室、计算机教室等建设。
具体实施措施有:
1、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
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利用各种纪念日,组织开展读书宣传活动;新队员宣誓。举办各种知识竞赛或演讲会等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直观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2、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制定规章制度,把学生的操行评定与评比三好学生、优秀班队干部挂钩。并开展评选文明班队等评比活动,用先进激励学生健康发展。通过开展学生值周,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养成自觉遵规守纪的良好行为。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教育
在我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我真正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着“数学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其实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体验数学文化,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又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那么,如何让“数学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
1、在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中渗透着数学文化
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总是比较枯燥,如果能有一个精彩的数学史故事点缀其中,则足以活跃概念、定理、公式教学课堂的整体氛围,唤起学生无限的遐想,启发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的殿堂。例如在向学生介绍几何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的小故事。笛卡尔一天睡醒后观察天花板上苍蝇的爬动,受其启发,才发明了几何,这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旅程碑,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将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中,会让学生倍感亲切、自然,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发现的兴趣,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着“数学文化”的作用。
2、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渗透数学文化
一堂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主动参与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之中,从而能够顺利地突出这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利用“数学文化”中的一些趣味故事正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这个就是古代数学家——祖忠之的理论故事。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相信没有不喜欢故事的学生,因此像这样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角度深入课题,可以使课题的引入变得引学生入胜,从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容易让学生产生出喜爱数学的情感。
3、在例题的分析讲解中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例题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缺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我们总希望课堂中的例题设置,既能达到知识功能的目的,又不失去教育功能。比如人教九年级二次函数的应用举例一节中,通过用马尔萨斯人口模型来分析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实际人口现状,让学生从中体会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国家目前所面临的难以承受的人口压力,从而让学生得到必要的国情教育。
4、在作业的布置中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作业在数学教学中是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的数学活动。新课改教材,它的一大亮点是增加了一定数量的阅读与思考材料,开辟了“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与应用”等拓展性栏目,为有兴趣、有特长、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因此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我们应有选择地利用这一亮点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探究,使课内探究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课外,达到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有机结合的目的。比如在学生学完了九年级中的《投影与视图》一章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三视图扩充的历史过程,感受数学家们为此所付出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努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重要性
数学的教育既是科学素质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更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数学教育,首先是教育,育人是根本,数学知识只不过是一种载体而已。所以人们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要通过数学学习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 *** 应用,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并把它们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的各个领域中去。
因此,新课标要求通过各种形式来渗透数学文化,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在初中阶段数学文化的学习,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学习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应注意三个方面
1、让学生感受数学家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渗透数学文化还可以为德育教育提供有利的契机。比如在学二次函数时向学生介绍“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的《圆的度量》、《抛物线求积法》等这些著名的数学问题都是数学家们依靠合情推理得以发现的,通过这些小故事来告诉学生从小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优良品质是有多么的不可或缺。而为了证明这些猜想的正确性,历史上又有多少的数学家前前后后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比如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先生,正是他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才使得哥德巴赫猜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再比如年轻的伽利略为了推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不同重量的物体从高空下落的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的错误诊断,他除了在比萨斜塔当众做实验来说明外,还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反证法加以证明,通过这样的一个个小故事都有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培养他们求实、勇于质疑的理性思维习惯和敢于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还要许多这样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来渗透德育教育的例子,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去挖掘。
2、让学生领悟数学蕴涵的思想性
数学思想是历代数学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它们蕴涵于数学材料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善于挖掘它们。比如在讲到《投影与视图》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视学》中的“截距法”。再比如欧拉将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抽象成一笔画问题中所使用的就是数学的转化思想,等等。通过展示数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领悟数学的思想 *** 。
3、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轨迹
如几何论的产生与完善、函数概念的几次演进、平面几何的创立、概率论的创立与发展、统计的兴起与应用,等等,通过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了解我们每一部分知识的产生背景以及数学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数学定理的提出过程,来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开阔视野,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总之,虽然新课标没有对“数学文化”设置专门的课时,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省略这部分内容。相反,我们应更注重将“数学文化”有机地渗透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通过各种的途径,形式多样地让学生在学习、探索、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 *** 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做更优秀的自己 。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一把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它可以出神入化,化平庸为神奇,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学懂。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课堂教学艺术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
一、锤炼课堂语言
心理学家认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合理使用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是纽带,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交流对话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道、授业、解惑,引导、点拨、启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并掌握知识,并构建自己的新的知识结构。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语言组织有很大关系。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才能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加以锤炼,在课堂中以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准确、优美的词语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汉民族语言的魅力,创造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用精湛的语言将无趣变为有趣、无声为有声、无形为有形,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乐学、会学、善学。
同时,教师课堂教学口头语言的锤炼,还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修养。开言知肺腑,出口见精神。语言是“肺腑”、“精神”的表现,是内心的表白,是思想的外观。
二、丰富课堂表情
表情是一个人的晴雨伞,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晴雨伞,是课堂中最直观、最富有生机、活力,最有魅力的教具。表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与低。
教育有别于其他行业,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正处于发展之中,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对他们产生作用。教师积极、阳光般的外部表情能使他们心情愉悦,愉快地投入学习,而这种预愉悦又是可以传递的,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教师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地站在讲台上,学生由于精神愉快,接受知识快,思维也变得敏捷,能提出有用的问题,并能积极解决问题,这反过来又对教师产生积极影响。这样一来,教学目标的达成就高。相反,如果教师带着一副沮伤的表情,或者是走进教室看到不顺眼的事情就大发脾气,大声训斥学生,他们一个个心理紧张,不敢吭声,教师就真的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了,而且绝对是“顶着磨子唱戏——费力不讨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自身能力的发挥,前面的备课及教学设想就不可能得到正常发挥。
教师的表情是极其丰富而多边的。不光是面部表情,还包括声音和肢体语言。每一种表情都对师生关系的发展,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表情就是一个交际工具,通过表情与学生交流感情与信息。如课堂上有学生开小差,教师故意提高声音,以提醒该类学生;某个学生回答问题很经典,除了口头表扬以外,还可以报以微笑,树起大拇指等。而学生也能从老师的眼神、手势、体态和声调上的种种变化,觉察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态度,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教师太过严肃的表情让学生敬而远之,课堂气氛也会因此紧张、沉闷起来。而眉飞色舞的表情,看似生动亲切,但却有夸张做作之嫌,有容易让学生“走神”。太过花捎的表情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盖住了学习本身的精彩。所以,教师的表情应适中而不夸张,应贴近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进度及内容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该严肃时则严肃,该舒缓时则舒缓。
三、提高幽默能力
幽默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艺术,是减少摩擦的消炎药,化解矛盾的润滑油,增进感情的催化剂和展现个人魅力的显示屏,是一个好教师更优秀的品质之一,是每个教师都应具有而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情绪,愉悦精神。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幽默恰当的运用到教学语言艺术之中,往往会收到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育环境、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育绩效的独特功效;能营造良好的教学艺术氛围。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引下,更好地融入到有声有色教学活动中,才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创造性思维。
1.热爱学生
一切教育只能从爱开始。有了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就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在实践中不论遇到怎样的偶发事件,都会从学生出发,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真爱。所以,运用幽默的语言必须“和颜悦色,心宽气朗”,那种冷冰冰的讽刺是无法实施教育的。也只有爱,才能激发教师的语言机智。
2.积累知识。
幽默是从丰富知识中汲取的精髓,是语言和知识交织的产物。一般而言,高超、恰当的幽默离不开广博而深厚的知识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就应该广泛地涉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实践性、前瞻性和交叉性学科的知识,建立起宽广坚实系统科学的知识库。尤其要广泛阅读文学名著,充分挖掘其中的幽默素材,运用文学名著中幽默的人物角色来唤起高尚幽默的情感体验,理解和领悟幽默的真谛,积累和掌握鲜活典型的幽默资料,对文学名著中已有的幽默,教师只需吃透内容,稍加点染,就可以在教学工作中自由、灵活地应用。
3.掌握 *** 和技巧。
幽默是人类智慧、学识、经验和能力的综合性应用与创造性发挥,只有掌握了正确的 *** ,我们的教师才能从容应对困境、成功化解矛盾、营造和谐气氛、树立自我形象,从而彰显幽默的价值和意义。通常,移时错位、褒贬换用、情景导入等都不失为是良好的幽默技巧和 *** 。教师应经常性地对所掌握的技巧进行综合研究和实践应用,注重各种 *** 的嫁接和转换,从中找出适合某一特定情境的技巧,并以此为基础来组织自己的幽默语言。
4.符合学生实际。
教学中,教师是体现幽默的主动者,学生是感悟幽默的主体。如果幽默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难以引起共鸣,幽默就可能变形走味。教学幽默与一般的幽默艺术不同,它的场所是课堂,对象是学生。教学幽默的深浅度应与学生对幽默的理解力和接受水平一致。如果不考虑学生生活阅历、文化知识的背景差异,不考虑如何引起师生双方的心灵沟通,学生就无法领略幽默所散发出来的秒趣,幽默的审美价值也将荡然无存。也就是说,教师的幽默必须建立在自己科学的基础上,必须以到川归海为目的。否则,一味追求趣味性,便会成为无聊的插科打诨,坠入庸俗与荒诞,从而失之轻浮。
四、创设课堂文化
所有名师,一定都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名师的课堂一定会体现出其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有其独特的课堂文化,他们的课堂带着深深的文化烙印。
课堂文化体现着教师教学的内容,他包括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理念、价值诉求,展开教育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以及维系师生交往活动的人际氛围和精神氛围等等。教师对学生、对知识、对教学、对目标等问题的深刻理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根本理念、思想意识乃至思维方式、精神氛围。
名师着力建构的课堂文化可谓精彩纷呈,有充满生命 *** 、生命教育的生命化课堂文化,有充满智慧的、启迪学生心智的智慧型课堂文化,也有注重教学目标达成的成效性课堂文化。正是因为名师独特的课堂文化,才造就了名师独特的魅力。
课堂文化,具有引导、规范的功能,我们期待学生向什么方向发展,就可以量身定做什么样的课堂文化。如果期待学生勤奋努力,善于抓住机遇、把握成功,我们就提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如果期盼学生走向优秀,则宣传“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及“认真做事可以把事情作对,用心做事可以把事情作好”。如果我们期盼学生走向卓越,就应当倡导“做创新的事,创新地做事”。
教师是什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生路上的导师,是学生生活中的益友。站在人生的起跑线前,每个学生都渴望身边有良师搀扶和“点化”。教师紧紧握着学生的命运,肩负着重大的育人责任与民族振兴的光荣使命。在课堂上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激活自己的教学 *** ,发挥自己优势,形成特色。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那么,我们的教学工作就有可能进入好上加好,锦上添花的境界。
容错文化在新课堂上如何落地?
"在课堂上,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错误的一定是创新。" 特级教师华应龙如是说。他倡导并实践容错—融错—荣错”的化错教育,变“事故”为“故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求真人格,这是容错文化落地一个典范。
"没有让孩子有机会亲身尝试错误,没有留给思维经历,没有让孩子去体验、实践、一切都是现成的,我们对待孩子可谓是在“犯罪"。允许学生出错,容忍学生出错,就是尊重学生劳动。 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 这是北京名校长李志欣容错文化方面主张。
“无错之课即错课","留机会给学生犯错,不随意截断学生犯错的思维“进程”,使他们感觉自己有权利犯错", 名师冯卫东的"错课观"及"鼓励、怂恿"学生犯错观点更振聋发聩。
因此,笔者认为实施合作学习、实践学习共同体等课改学校,在新课堂上更需要打造容错文化,那么容错文化在新课堂上如何才能真正落地呢?
师生容错文化理念建立, 先要从提高认识、习惯培养及营造环境方面着力:
课堂上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看法;学困生能丝毫没有顾及、毫不隐瞒、自在自然、公开说出"我不会、我不懂"应成为常态。也就是说,让所有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内心产生安全感。
课堂上教师不是以"害怕、失望、不耐烦、惹麻烦"心态去对待学生出错,而是以"寻常、理所应当甚至尊重、兴奋、期待"心态对待学生错误;更高一层是教师鼓励、怂恿、留机会让学生犯错。
课堂上当学生卡壳或发言断断续续时,其它学生和教师不插嘴、不打断该生发言,并且给以鼓励眼神或手势,让该生深度思考,实现思维打通和进阶,享受突破思维瓶颈后的成功高峰体验。
课堂上,对待问题答案,教师要定位到追求多元、个性、创意答案,而不是正确答案、标准答案;对待每个学生发言,都要秉持兴奋、好奇、专注、思考等积极倾听神态。
小组讨论时尊重每一个学生发言,认真思考他这样想或推理的道理、依据;展示时学困生优先,展错不展对。
教师对待学生错误,不能错误归因或外部归因。比如学生理解出了问题或题做错时,要认识到多数不是注意力不集中或不认真学习,而是教师自身没有说明白或学生需要重复学习。
不为刻意赶进度、有意回避学生错误,不追求顺畅、完美的课;反而,要树立“无错之课即错课"的新的好课观。
总之,引导师生改变对犯错认识,树立容错、融错、荣错的新意识,认识到学习犯错是一种权利,把错误当成一种资源,看成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
笔者近期在观摩中小学合作学习课堂时发现,在合学讨论、展示分享时存在这样共性问题:
一是重纠错,忽视改错。表现在一学生发言时,一有思维停顿、卡壳、不完整或说错时,其余学生急忙站起,大声喊道“我纠错、我质疑、我补充”……我在想,教师与学生要学会等待,因为学生说话时断时续,正是在打通思维或思维完善、优化、提升的关键处,也是深度学习发生时。因此我的观点是鼓励给同伴纠错没有错,同时还要在等待中让学生自我纠错,若真是需要他人纠错,我建议在别人纠错后,让该子再把正确观点再重述一遍,即改错。简单说,在他人纠错后,本人主动把正确观点再重述一遍,便于强化、巩固。改错、纠错同等重要!容错、自我纠错、互相纠错、改错才构成完成容错文化流程链。
许多名师、名家尤其是道格.莱莫夫的容错文化的口头禅值得推崇,现例举如下:
大胆去做吧,做错了可以改。
做错了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认真!
教室就是出错地方,你们有权利做错!
它其实只是不够正确,而不是错!
还有别的答案吗?
想到什么就说,说来听听好吗?
把你的真实想法大胆说出来!
我很高兴你犯了那个错误。帮助你也是在帮助我自己。
错误答案真的有价值,因为我们可以在犯错中学习。
你们觉得哪个选项是我最喜欢的错误答案?"
(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后)“哦,你们都发现了我所犯的多处错误!非常棒
关于这道题的四个选项,我不想一开始就问大家哪个是正确答案,我关注的是各位作何解释。
我看到几位学生选择X,有几位选了Y。你们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辩解呢?
我听到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下面开始讨论。请准备为自己的答案辩解。
这个问题人们已经争论了几百年。谁又知道是否有正确答案呢?重要的是大家真正在解决这一难题。
"罗麦尔很勇敢,分享了自己的答案,让大家修改,因为他犯了一个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我们起给他鼓掌。
错得好!很有价值!
平常教师备课多关注有效问题设计、活动流程、目标达成,道格.莱莫夫建议把备错误答案预设与应对纳入深度备课范畴。建议个人或团队研究或思考,学生对设计的问题回答、解决可能出现哪些错误及相应应对提示、引导策略,还要备这个问题追问、拓展策略。即预设学生可能思路及应对策略,进而提高错误识别、应对率。
课堂上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因学生掌握不好需要补充例题、练习或课堂推进比较顺利,可以增加有难度例题、练习,但课前无准备,于是不得不仓促、匆忙应对,怎样才能避免这种低效发生?
更好的办法是备份同性质题、备用较高难度的题,以备一时之需。一是精选有同等难度的备份例题、练习题,二是科学设置有梯度的例题与练习题备用。
当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较好时,备份题就可跳过去;若发现学生对所讲知识掌握不好时,立马启用备份题,去再次讲解、消化、巩固。若进展顺利,课堂还有剩余时间,就可推出提高难度的备用题。
总之,依据学生课堂真实学情,启动动态题组,题量、题型要充足,若学生出现错误,就启动备用题训练甚至二次强化;若掌握较好,就可跳过去,启动新的题型。选什么题,同类题做几道,讲题进度完全有学情决定。
比如教师每每遇到学生答案不正确时,教师潜意识口头禅若总是"还有别的答案吗?"学生就会感知答案是错误的,类似情况还有,每当学生选择错时,总是说:"你敢肯定吗";当学生答案错误时,教师眉头紧蹙、撇嘴,若出现正确答案时,眉头舒展、微笑、点头。
又比如对学生答案,若不正确,不板书,若有学生说出想要答案,立马板书在黑板上。
这些无心的暗示可能会揭示答案的正误,或者揭示教师是否重视学生观点,神情传递信息之多,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它影响我们隐满答案能力。我们厌恶错误的情绪若常常无意之中就流露出来,不利于容错文化生态形成。
这些举动教师是潜意识、无意的,若一次次重复,原本要传递给学生的真实意图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因为学生会揣摩、感知这些行为,所以教师对这些举动一定要加以控制。
对待学生出现问题、错误,若是在预设范围内或仅是个性、少数的,为了保持正常进度,可私下、课后解决;若是超出预设的、极有价值的或共性的、影响后面学习的,可釆取深度挖掘策略,顺着学生思路找到问题症结,追根求源、深度分析,把错误答案变成正确答案,让课堂呈现动态的不可重复的精彩生成。
对学生更好奖赏是一个更难问题;试错是最有效学习。对待陌生的、不确定问题,敢于之一个把自己想法、见解抛出来让大家做靶子、评头论足,是非常难得的、可贵的!教师一定要表扬这些学生,因为他的不成熟甚至幼稚观点,成为了激发团队头脑风暴、群体思维的触发点、参照点!
巩固性纠错指的是,一是教师讲评时尽量让学生聚精会神专注的听讲、思考,忌忙着在试卷上抄答案,表面上看学生试卷写的满满的,实际上学生是把答案抄下来的,他还是不会。因此课后让学生不翻阅任何资料独立订证。二是教师或学生还要自己找一至二道同一类型题巩固,防止学生订证时不理解,是模仿下来的。
变式纠错指的是针对此题题型变换一下条件与结论看学生会不会,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题,互相考一下。变式纠错另一层含义指的是不能就题论题,而要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多题归一的变式讲评。
持续纠错指的是要解决当时听懂、过后又不会问题,要依据遗忘曲线规律反复巩固消化。试卷上错题,要求学生当天规范订证,并在错题前面表上星号,隔一天再把错题看一遍,会的放过,不清楚的标上二星,隔三天再看二星的题,同样,会的放过,不清楚的标上三星,一个月后只看标有三星错题,直至全部搞懂为止。
总之,不要就题论题去纠错,要让学生从多角度疏理、消化本题涉及到知知点、公式、原理,还要从思维、思路、 *** 拓展上对存在问题深刻剖析,即从根源上去解决。
链接:
来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发布于 2024-11-22 05:21:32